服务热线
4001-123-456
在当今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时代,华东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了各类创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集聚地。这些研究院在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下面将介绍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院。
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于 2023 年正式成立,是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的事业单位。该研究院以打造全国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为目标,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聚焦营养与医药化学品、医美生物、生物材料及健康代糖品等四大领域。
在运营模式上,三方共同组建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担任院长。同时,成立技术创新咨询委员会,选聘生物工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研究院的建设发展。
拱墅区政府在政策与资金上大力支持,每年对研究院研究及科技成果应用项目进行资助,并在相关科技、人才、产业项目上提供全方位支持。浙江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其在高端科研团队、技术资源和科技平台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拱墅区政府产业布局和华东医药发展需求,通过校企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与协同创新,致力于破解生物工业领域 “卡脖子” 技术,研发重点药物大品种,实现重大生物工业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同时,遴选高层次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入驻研究院,与企业围绕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中美华东则提供研究院落地空间及一定的运营经费支持,给予研发基金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和投融资支持等多方面配套服务,并且享有在技术、专利等方面的优先受让权,积极支持研究院项目产业转化或共同孵化成立创新公司。
郑裕国院士长期从事医药、农药和营养化学品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建立了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融合有机合成、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生物有机合成技术新体系,在生物产业转化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多个生物新技术,为多个健康产品的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开发产品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华东医药在工业微生物领域已深耕 40 余年,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转化能力,成功开发和制造了多种微生物药物,构筑了微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现有微生物发酵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拥有多个微生物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研发能力覆盖微生物工程技术各个阶段,已形成完整的微生物制造体系。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孵化 7 家合成生物企业。例如裕元生物,这家成立于 2023 年的初创企业,瞄准合成生物学赛道,组建了一支具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背景的博、硕全职研发和销售团队。2025 年,裕元生物宣布基于全球领先的 “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已完成槐糖脂的高产菌株改造和吨级中试发酵,实现了从葡萄糖到槐糖脂的全生物合成。在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下,槐糖脂有望部分或完全取代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研究院将通过项目开发转化,积极孵化培育合成生物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创新企业落地,助力华东医药工业微生物板块产值快速增长,同时力争成为引领和支撑区域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是启东与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于 2016 年联合组建,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致力于打造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人才引进方面成果显著,2024 年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 9 人,研发人员已近百人,其中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 24 人。在项目孵化与营收上,2024 年新注册公司 10 家,引进项目实现营收 9480 万元,其中在孵企业实现营收 5016 万元,较上年增长 41%,新增规上企业 1 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新申请发明专利 47 件,获授权发明专利 25 件。创新基金资助北大教师创新创业项目 10 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企业 24 家,服务 1061 次。
启锰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作为北大 - 启东创新基金资助的首个在启东落地转化的教授创业项目,专注于免疫佐剂和疫苗研发。其研发的锰佐剂能够增强机体对疫苗的反应性,锰离子能激活免疫,增强免疫力,该佐剂成功研发能快速制备出高滴度抗体及其它佐剂无法制备的抗体,并且普适性高,无毒副作用,具有颠覆疫苗和佐剂产业结构的潜力,有望在 5 - 10 年内成长为一家 10 亿级领军型生物科技公司。
研究院的生物医药创新示范基地用地 30 亩、总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 GMP 标准厂房、洁净实验室、仓库及配套附属用房及设施等,是符合生物技术产业生产要求的标准化厂房。该基地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平均年销售额可达 3 亿元左右,将极大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有效承接中试放大及成熟项目,发挥全要素创新链的产业集群优势。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引进领军人才项目,全力以赴抓转化,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坚持开放合作共享,不断优化机制提高效率,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